目前分類:親子教育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不補習,也能第一名的讀書方法
 

【梁旅珠的教養心法】孩子不用補習,功課不勞大人盯,還能申請到全美七大名校,這孩子的媽媽有什麼獨特的教養心法?

 
  • 2011-10-25 親子天下雜誌 28期    文/許芳菊

從小就會念書的梁旅珠,北一女畢業,考上台大外文系,留學美國賓州大學,主持過台灣第一個旅遊節目《世界真奇妙》,得過金鐘獎。一路順遂的她,在孩子出生後,有十年的時間,全心投入做個全職媽媽,兩個孩子在她用心調教下,功課表現傑出。女兒從北一女畢業後,同時申請到美國哈佛、史丹佛等七大名校,兒子也在今年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。她的教養方式引起許多人好奇,究竟有什麼方法,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,第一名的學習祕訣是什麼?《親子天下》特別專訪梁旅珠,分享她的教養經驗。

教養心法1:先緊後鬆,陪讀有方法

孩子幼稚園時,我帶他們上各種好玩的活動,並沒有要他們去背誦或學習什麼,但讓他們玩很多。上小學以後,我認為小一很重要,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,所以從小一開始,我盯得非常緊。

★小一、小二培養讀書習慣

他們讀的私立小學是全天班。小學一、二年級晚餐過後第一件事情,我就要孩子拿出聯絡簿,看看今天有哪些功課。我會引導他們在精神比較好的時候,先做難的功課,其他像是剪剪貼貼、查資料這類比較輕鬆的功課,就放到後面。

我就坐在他們身邊,陪他們念書、寫作業;完成後,盯他們檢查或複習,確定每天的計畫都要實行。當他們有困難時,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,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。

休息的時候,就各自歇息,幾分鐘再回來一起做。小一、小二盯很緊,就是為了養成習慣,習慣了,他們就會這樣去做。

★練習做計畫表

等他們比較上軌道之後,我就會教他們做計畫表。現在孩子都很忙,除了學校,還有才藝課的功課,時間的利用就很重要。剛開始我帶著他們做計畫表,哪天他們功課比較少,就可以把才藝的功課放進來,以週為單位把這些才藝功課做完。如果每天功課都很多,就用週末把才藝功課完成,久而久之,他們就會有時間概念。

★考試前一週,規劃段考複習計畫

除了平常做計畫表,我也教他們設計段考複習表。段考前一個星期,是衝刺期,這星期所有的作息都要調整。我設計的段考複習表,表格橫軸是分課分段的考試範圍,縱軸是科目,每科下面分課本、評量、習作和考卷等。

這份表單可以給孩子一些整體的概念。期末考的時候,再拿出這張表就會知道,他們在第一次段考時,有哪些沒有讀好,就在這部分做個記號,期末考時就特別加強。

這個段考計畫表做到四年級以後,我就不再管了。他們會自己做,貼在衣櫃上,自己複習。

另外,我會幫他們準備很多講義夾跟透明文件夾,教他們收納歸檔。我用標籤標示,孩子把發回來的大小考卷和段考考卷依順序收入。考試前拿出該科的夾子,曾錯過的或不會做的題目一目了然,對考試前的複習很有幫助。

我希望孩子了解到只要平常按部就班的念書,不需要熬夜讀書。

我常笑說,我女兒磚塊砌得很好,就很穩,磚塊可以一直砌上去;相對的,我兒子砌的磚就有很多洞,常要回頭一直補洞。我女兒磚砌得好,讀起書來就很輕鬆。

教養心法2:讀書經驗的「技術轉移」

小三之前的陪伴,主要是觀念跟讀書方法的灌輸。我重視的是過程,而且很有意識的「技術轉移」我的讀書經驗給他們。

★小三學習讀書訣竅:抓出大架構,對照、比較、思考、提問

到了小學三、四年級,我就跟我女兒說,從現在開始,她要懂得自己讀書。很多小孩參考書拿來就照著條列一直背,沒有去思考問題。但是閱讀能力很重要,要理解內容、還要理出內容的架構。我教女兒要抓重點,要從內容中去問問題,要順讀也要會反讀,而且要穿插比較。

我會示範一些讀書方法,例如,在社會某一章讀到一九○○年發生了一些事情;過了幾章,又提到一九○○年發生了另一些事情。這其中應該有些關聯,我就會引導我女兒去看,為什麼同一時間發生這麼多不同的事情,我會跟她解釋這整個時代一些重要的觀念、背景。我跟她講,現在你知道這兩件事情是相關的,但分散在課本不同的地方,例如一個寫在十二頁,一個寫在二八頁。我就要求她在第十二頁的地方,也寫上二八頁,在二八頁的時候,也把十二頁寫在旁邊,這樣每次讀書的時候,就知道去對照。

★學習記筆記

另外,我教孩子記筆記。我要他們把在課堂上聽到的重點記下來,或寫在課本上,主要是讓他們練習很專心的聽課,練習抓重點。邊聽邊寫,記多少算多少,但不能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授課內容。一開始她也只能記短短幾行,慢慢就摸出竅門了。

這些讀書方法的培養,我都在他們小學四年級前就訓練完畢。之後我就跟他們講,讀書是自己的事,接下來若有問題,他們要練習找老師或問同學,先練習自己解決問題。如果真的不能解決,可以向我求救,我一定會跟他們一起想辦法。

教養心法3:先了解孩子,再決定要不要補習,怎麼補

孩子上國中的時候,當他們來告訴我班上○○○都去補習了,我也會怕。而且大家都是補在前面,都是先修班。但我的觀念很清楚,孩子的時間就這麼多,當你選擇做這樣,就沒時間做那樣。而且現在的補習班,一去就要三小時,很多時間都是浪費的。我覺得補習並不適合所有的小孩,當你覺得不足再去補,才知道需要什麼,如果補在前面會讓你模糊焦點。

因為我女兒在小學的表現是好的,所以我們講好上了國中就先自己試試看。如果覺得都聽不懂,再來想要怎麼補強,是要請家教;還是上補習班。

我兒子也沒補習,後來是請家教老師,三、五個小孩一起上,是小班制。為什麼我讓兒子去家教班?因為我發現男孩子的自制力、執行力比較差,需要有人給他提示跟環境,還要有人可以一起討論。家教班也比較有效率,上課就一個半鐘頭,不像在補習班,一坐就三個鐘頭。

我認為除非有特殊需求,例如要考資優班、要去競賽,需要特別訓練;或是有些孩子能力很強,學校的東西不夠,可以去補習班學更深的。另外就是運氣很差,碰到很糟的老師,那也可能需要去補習。但不要看人家小孩補什麼,你就帶孩子也去補。

教養心法4:目標是「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」,而不是第一名

我過去讀書的動力都是因為我可以考一百分、我可以考第一名,這種成就感可以帶給我快樂,但這種成就感不夠扎實。若是只靠這種成就感帶來快樂,變成永遠都要去追求第一名。很多在國中第一名的孩子,來到建中、北一女,跟人家一比,不行了,就挫折得不得了,這就是對自我認知的錯誤期待。

我自己走過一輪了,所以很清楚,當你覺得自己很棒的時候,其實永遠都會看到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競爭是一直一直往上走的。所以要有一種態度,就是要永遠樂觀面對,也要知道當我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到此為止時,我要去面對它、承認它,快樂的接受它,然後就自己的條件去做出最好的結果。

我鼓勵孩子追求的是「自己的最佳表現」。我教導孩子的觀念是:不能把不喜歡念書當做藉口,但努力過後發現不善於讀書,是可以接受,也必須坦然面對的。

因為我自己有這些經驗,孩子每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,我都會跟他們談這些事情,預告這些事情。我跟他們說,我相信你們很有能力,可是有些時候即使你很有能力,你也不一定做的到。讀書還是屬於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,到了職場,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。每個人的天分、才能就是不公平的,你要面對這個現實,在上天給你的條件中,去做最大的努力;這就是我從小到大讓他們了解的。

大家以為我教孩子讀很多書,其實不是,我是跟他們溝通很多觀念。所以他們在每一個階段,都可以心平氣和的去面對很多變化,而不會意外的受到傷害。

我不是一個包容孩子可以隨便犯錯或縱容他們的軟墊,但我絕對是他們可以倚靠的柱子。我讓孩子學會堅強,但在他需要的時候,我不會讓他倒下,我會支持他。

立得新汽車 阿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啟發孩子的天份,比考第一名重要




  • 王志鈞◎著

 


★台灣許多忙碌父母的煩惱:



我的小孩不愛讀書,考試成績又不好,將來能有什麼前途呢?


 


一個剛學會走路的一歲小男孩,兩手抱著一顆有他半個人高的大籃球。這一張可愛的照片,正是林書豪兒時在籃球場上的逗趣照片。


 


自從林書豪爆紅後,這張照片也被新聞雜誌刊登出來了,引來某次我在咖啡廳裡聽到如下的媽媽經:


 


「你瞧!才剛會走路,就懂得抱籃球,人家果然是個籃球天才。」一位在公園裡剛做完有氧舞蹈的媽媽說。


 


「好可愛喔~」隔桌另一位太太趕緊湊過來看。


 


「人家說『抓周』,還是很有道理的,你看林書豪從小就愛抱籃球,難怪會打籃球。」又一位媽媽說。


 


 


「人家他是吃美國牛排長大的,長得高才有辦法打球,像我們吃台灣米的小孩,怎麼打籃球?籃框都搆不著。」一個大嗓門的媽媽又從隔壁桌喊了過來,讓我聽了差點噴咖啡。


 


 


說林書豪有多紅?問台灣媽媽們最知道。一般看美國職籃運動比賽的都是男性,要讓菜市場、美容院與街頭巷尾的媽媽們都知道「林書豪」這三個字,說明他紅得發紫的程度。


 


「我的兒子要是像林書豪這樣就好了!」相信,這是很多父母的心聲。但問題是,這個「像」,是指他學歷很好?態度謙虛?還是很有籃球天份?


 


學歷、態度都可以後天努力,但天份似乎是天生的,該怎麼努力?又該怎麼培養呢?


 


中國傳統習俗有所謂的「抓周」,也就是新生兒周歲時,將各種物品擺放在小孩面前,看小孩愛抓甚麼,憑此來判斷未來的前途與天份。傳統上常用來抓周的物品有筆、墨、紙、硯、算盤、錢幣、書籍等。


 


現在職業多元化了,也有人加入滑鼠、筆電、金融卡、信用卡、鍋鏟、棒球、籃球、高爾夫球、手機、畫筆、相機等等。


 


不論如何,抓周都象徵父母對小孩未來的期待。如果能抓到哈佛、台大或清大的畢業證書,肯定高於國中畢業卻跑到廚房裡去抓鍋鏟!


 


這讓我想到了阿基師,台灣有名的廚師,他的廚藝、敬業態度與親和力都不亞於林書豪。除了年紀差上好幾輪,本名鄭衍基的阿基師,知名度一點也不輸給阿豪。


 


但阿基師怎樣走上廚師這條路呢?父親的啟發嗎?不,阿基師的父親是廚師,卻一點都不希望兒子走同樣的路。


 


15歲以前,阿基師的功課都很好,可是初中考高中時,他的考運卻不太好,只以吊車尾成績考上台北一間排名在後的市立高中。由於該校升大學的比率偏低,聰明的阿基師算盤一打就認為:「何必再浪費三年讀高中,結果卻考不上大學呢?」


 


但是,聽到兒子不想讀書,父親卻震怒地打了小阿基師一個耳光。阿基師一氣之下也翹了家,親子關係降到冰點。


 


在外面玩了三天兩夜後,叛逆的阿基師乖乖回家了,自己回家炒了一盤蛋炒飯,然後告訴父親:「我想要像你一樣當廚師。」


 


父親雖然怒氣未消,但在全家族的勸慰下,阿基師還是執拗地走上了一條跟父親同樣的道路。


 


論天份,阿基師的廚藝天生就高人一等嗎?根據阿基師的自述,他入行第一年待在一間廣東餐廳學藝,由於師父們都說廣東話,且不願意把手藝傳給台灣人,所以他除了洗菜、切菜,幫師父洗圍兜、擦木屐外,啥都沒學到,更別提天份的啟發了。


 


阿基師後來是靠偷學與不服輸的精神,才練就了一身本領。


 


根據我的觀察,從小看著父親在自家餐廳炒菜的阿基師,潛意識裡可能更想證明自己跟父親一樣偉大。就好像從小跟著父親林繼明一起打籃球的林書豪,內心裡可能也有一種想向父親證明自己並得到父親肯定的意圖。


 


雖然都是台灣人,但是林繼明與阿基師的父親有一點不同,那就是,他不會去否定兒子的選擇。相反地,林繼明還把更多對籃球的夢想和熱情,灌輸給了林書豪。


 


「為什麼我的父親不能肯定我的選擇呢?」這相信是許多台灣小孩的痛苦,我記得我剛考上大學,滿懷興奮地在志願表上填上台大哲學系時,我父親也是斷然否定我的選擇。


 


台灣父親通常以沒出息、沒前途、不成材來否定下一代不選擇讀書、不選擇明星學校與明星學系的抉擇,而不會反過來以同理心去探討,孩子選擇一個特殊人生方向的背後,是不是代表那裡有他的熱情、興趣與擅長做那件事情的天賦呢?


 


 


2012年春天,就在林書豪爆紅期間,台灣也有部本土電影的票房熱得嗄嗄叫。《陣頭》(Din TaoLeader of the Parade),探討的是在台北學音樂的叛逆兒子,如何努力想從鄉下父親手上接下傳統廟宇陣頭的棒子,並贏得父親肯定。


 


真人實事改編的男主角阿泰,小時候抓周卻撿十元,被阿爸的對手武正譏笑為一輩子都要「撿角」。小時調皮搗蛋的阿泰,總愛拿陣頭神明來開玩笑,氣得老爸也認為他不受教、不成材。


 


但從心理學上來分析,阿泰要在神明臉上畫眼鏡、鬼臉,不也代表他希望引起父親的重視嗎?結果適得其反,卻引來父親責罰,讓父子關係弄得非常緊張。


 


阿泰後來跑去台北學音樂、玩樂團,更加坐實阿泰小時抓周「撿角」的預言。但在父親的眼中,他應該同樣是以讀書來衡量下一代的成就,就在阿泰幼時,父親應該也是反對兒子學陣頭。正因為這樣,不愛讀書卻愛「玩」的阿泰,只好靠惡作劇來表達內心的不滿與渴望。


 


雖然電影沒點出這一段,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,在阿泰的內心裡,學音樂也好、玩陣頭也好,這應該都是他小時眼中的父親形象。父親,往往是給與兒子熱情、天份與興趣的那一個人,結果,卻在台灣升學主義的鐵板觀念下,硬生生斷絕了兒子複製父親形象的熱情與機會。


 


在犯罪心理學的分析中,許多叛逆的青少年會加入幫派、霸凌他人,很多時候只是想要贏得他人的肯定,並得到自信心的滿足。他們會想得到這種偏差性的肯定,很大原因來自於---他們沒有獲得來自正常家庭中,父母親所給予的建康的愛、鼓勵與肯定。


 


當小孩的天份沒有得到肯定時,就會用反社會、偏激或叛逆的心態來贏得自尊與愛。我們可以反過來推論,如果林書豪的父親愛打籃球,卻忙於賺錢而沒空陪兒子打籃球,甚至反過來壓抑兒子的熱情時,林書豪可能會有什麼反應呢?




立得新汽車 阿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